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人阅读的层次。这和前一个层次(基础阅读)相当不同,也跟自然而来的下一个层次(分析阅读)大有差异。但是,就像我们在第二章所强调的,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因此,基础阅读是包含在检视阅读中的,而事实上,检视阅读又包含在分析阅读中,分析阅读则包含在主题阅读中。
事实上,除非你能精通基础阅读,否则你没法进人检视阅读的层次。你在阅读一位作者的作品时要相当顺手,用不着停下来检查许多生字的意思,也不会被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住。虽然不见得要每句每字都读得透彻,但你已经能掌握主要句子与章节的意义了。
那么,检视阅读中究竟包含了些什么?你要怎样才能培养检视阅读的能力呢?
首先要理解的是,检视阅读一共有两种。本来这是一体两面的事,但是对一个刚起步的阅读者来说,最好是将两者区别为不同的步骤与活动。有经验的阅读者已经学会同时运用两种步骤,不过此刻,我们还是将二者完全区分开来。
※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让我们回到前面曾经提过的一些基本状态。这是一本书,或任何读物,而那是你的头脑。你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让我们再假设在这情况中还有两个相当常见的因素。第一,你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你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做分析阅读。但你觉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来,书中的资讯及观点就起码会对你有用处。
其次,让我们假设—常会有这样的状况—你想要发掘所有的东西,但时间却很有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做的就是“略读”(skim)整本书,或是有人说成是粗读(pre-read)一样。略读或粗读是检视阅读的第一个子层次。你脑中的目标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其次,就算你决定了不再多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略读也能告诉你许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
用这种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糙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当你浏览过后,你可能会发现这本书仅只是对你目前有用而已。这本书的价值不过如此而已。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了,或是他到底写的是怎样的一本书。因此,你花在略读这本书上的时间绝没有浪费。
略读的习惯应该用不着花太多时间。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前,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如果你愿意,你会暂停一下,在你脑海中将这本书归类为某个特定的类型。而在那个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是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很惊讶的是,除非是真的要用到那本书了,许多人连目录页是看都不看一眼的。事实上,许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想到这些努力往往都浪费了,不免让人伤心。
通常,一本书,特别是一些论说性的书都会有目录,但是有时小说或诗集也会写上一整页的纲要目录,分卷分章之后再加许多小节的副标,以说明题旨。譬如写作《失乐园》(Paradise
Lost)的时候,弥尔顿(John Milton)为每一章都写了很长的标题,或他所称的“要旨”(arguments)。吉朋(Edward
Gibbon)出版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Decline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为每一章都写了很长的分析性纲要。目前,虽然偶尔你还会看到一些分析性的纲要目录,但已经不普遍了。这种现象衰退的原因是,一般人似乎不再像以前一样喜欢阅读目录纲要了。同时,比起一本目录完全开诚布公的书,出版商也觉得越少揭露内容纲要,对读者越有吸引力。至于阅读者,他们觉得,一本书的章节标题有几分神秘性会更有吸引力—他们会想要阅读这本书以发现那些章节到底写了些什么。虽然如此,目录纲要还是很有价值的,在你开始阅读整本书之前,你应该先仔细阅读目录才对。
谈到这里,如果你还没看过本书的目录页,你可能会想翻回去看一下了,我们尽可能地将目录页写得完整又说明清楚。检视一下这个目录页,你就会明白我们想要做的是什么了。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文。(我们会在第二部谈到词汇的重要问题。暂时你必须先依靠自己的常识,根据前面所提的第一及第二步骤,判别出一本书里你认为重要的词汇。)你所阅读的段落很可能就是个要点—这本书的关键点—或是关系到作者意图与态度的新方法。
就跟目录页一样,现在你可能要检查一下本书的索引。你会辨认出一些我们已经讨论过的重要词目。那你能不能再找出其他一些也很重要的词目呢?—譬如说,参考一下词目底下所列被引用页数的多寡?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许多人对广告文案的印象无非是些吹牛夸张的文字。但这往往失之偏颇,尤其是一些论说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大致来说,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这些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忽视。当然,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写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不过,这也有助于你对这本书多一点了解,或许这本书根本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可谈—而这也正是他们宣传文案一无可取的原因。
完成这四个步骤,你对一本书已经有足够的资讯,让你判断是想要更仔细地读这本书,还是根本不想读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现在你都可能会先将这本书放在一边一阵子。如果不是的话,现在你就准备好要真正地略读一本书了。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虽然有时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你不应该错过这个部分。
现在你已经很有系统地略读过一本书了。你已经完成了第一种型态的检视阅读。现在,在花了几分钟,最多不过一小时的时间里,你对这本书已经了解很多了。尤其,你应该了解这本书是否包含你还想继续挖掘下去的内容,是否值得你再继续投下时间与注意?你也应该比以前更清楚,在脑海中这本书该归类为哪一个种类,以便将来有需要时好作参考。
附带一提的是,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一个人如果不够灵活,不能够集中精神来阅读,就没法进行检视阅读。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书的时候,翻了好几页,脑海却陷入了白日梦的状态中,等清醒过来,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刚看的那几页在说些什么?如果你跟随着我们提议的步骤来做,就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你始终有一个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统了。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留意我们所提出的建议,会帮助你保持这样的态度。你会很惊讶地发现自己节省了更多时间,高兴自己掌握了更多重点,然后轻松地发现原来阅读是比想像中还更要简单的一件事。
※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这一节的标题是故意要挑衅的。“粗浅”这两个字通常有负面的联想。但我们可是很认真在用这两个字。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高度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却只是在徒劳无益地挣扎而已。很自然的,我们会下个结论:一开始想读这本书就是个错误。但这并不是错误,而只是打从开始就对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期望过高。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想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望之却步的理由。
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但却经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如果你让自己被困住了,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在大多数情况里,你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要好些—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譬如,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会获得极大的快乐。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要一幕一幕地念、一个生字接一个生字地查、一个学者注脚接一个注脚地读《裘利斯·凯撒)(Julius
Caesar)、《皆大欢喜))(As YouLike
It)或《哈姆雷特》(Hamlet),这种快乐就被破坏了。结果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等他们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算是做好接下来仔细又专心研究这个剧本的准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准备再学一点新的东西了。
这个规则也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事实上,第一次看这样一本书的时候要粗浅阅读的这个规则,在你违反的时候正可以不证自明。拿一本经济学的基础书来说吧,譬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典作品《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我们会选这一本做例子,因为这不光只是一本教科书,或是为经济学家写的书,这也是一本为一般读者所写的书),如果你坚持要了解每一页的意义,才肯再往下读,那你一定读不了多少。在你努力去了解那些细微的重点时,就会错过斯密说得那么清楚的一些大原则:关于成本中包含的薪水、租金、利润与利息种种因素,市场在定价中的角色,垄断专卖的害处,自由贸易的理由等等。这样你在任何层次的阅读都不可能很好。
※
阅读的速度
在第二章,我们谈过检视阅读是一种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充分了解一本书的艺术。本章我们要更进一步谈这件事,没有理由去改变这个定义。检视阅读的两个方式都需要快速地阅读。一个熟练的检视阅读者想要读一本书时,不论碰到多难读或多长的书,都能够很快地运用这两种方式读完。
关于这个方式的定义,不可避免地一定会引起一个问题:那么速读又算什么呢?现在不论是商业界或学术界都有速读的课程,那么在阅读的层次与众多速读课程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我们已经谈过那些课程基本上是为了矫正用的—因为他们所提供的就算不是全部,也主要都是基础阅读层次的指导。不过这要再多谈一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我们都同意,大多数人应该有能力比他们现在读的速度还更快一点。更何况有很多东西根本不值得我们花那么多时间来读。如果我们不能读快一点,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的确没错,许多人阅读的速度太慢,应该要读快一点。但是,也有很多人读得太快了,应该要把速度放慢才行。一个很好的速读课程应该要教你不同的阅读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应该是依照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而让你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我们的重点真的很简单。许多书其实是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读过就行了。有少数的书需要用某种速度,通常是相当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一本只需要快速阅读的书却用很慢的速度来读,就是在浪费时间,这时速读的技巧就能帮你解决问题。但这只是阅读问题中的一种而已。要了解一本难读的书,其间的障碍,非一般所谓生理或心理障碍所能比拟甚或涵盖。会有这些障碍,主要是因为阅读者在面对一本困难—值得读—的书时,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不知道阅读的规则,也不懂得运用心智的力量来做这件事。不论他读得多快,也不会获得更多,因为事实上,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就算找到了,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得很快—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分析阅读通常比检视阅读来得慢一些,但就算你拿到一本书要做分析阅读,也不该用同样的速度读完全书。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
逗留与倒退
半个多世纪以来,速读的课程让我们有了一个最重大的发现:许多人会从最初学会阅读之后,多年一直使用“半出声”(sub-vocalize)的方式来阅读。此外,拍摄下来的眼睛在活动时的影片,显示年轻或未受过训练的阅读者,在阅读一行字的时候会在五六个地方发生“逗留”(fix-ate)现象。(眼睛在移动时看不见,只有停下来时才能看见。)因此,他们在读这一行字的时候,只能间隔着看到一个个单字或最多两三个字的组合。更糟的是,这些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regress)到原点—也就是说,他们又会倒退到先前读过的句子与那一行去了。
所有这些习惯不但浪费而且显然降低了阅读的速度。之所以说是浪费,因为我们的头脑跟眼睛不一样,并不需要一次只“读”一个字或一个句子。我们的头脑是个惊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之间掌握住一个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够的资讯。因此,主要的课题—所有的速读课程都需要认知这一点—就是要矫正许多人在阅读时会“逗留”,会“倒退”,因而使他们的速度慢下来的习惯。幸运的是,要矫正这样的习惯还蛮容易的。一旦矫正过了,学生就能跟着脑部运作的快速度来阅读,而不是跟着眼部的慢动作来阅读了。
要矫正眼睛逗留于一点的工具有很多种,有些很复杂又很昂贵。无论如何,任何复杂的工具其实都比不上你的一双手来得有用,你可以利用双手训练自己的眼睛,跟着章节段落移动得越来越快。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
理解的问题
不过,在你明显地增进了阅读的速度之后,你到底获得了什么呢?没错,你是省下了一些时间,但是理解力(comprehension)呢?同样地增进了,还是在这样的进展中一无所获?
.就我们所知,没有一种速读课程不是声明在阅读速度加快时,理解力也同时增进。整体来说,这样的声明确实是有点根据的。我们的手(或其他工具)就像是个计时器,不只负责增进你的阅读速度,也能帮助你专注于你所阅读的东西上。一旦你能跟随自己的手指时,就很难打磕睡或做白日梦,胡思乱想。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不错。专心一致也就是主动阅读的另一种称呼。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就是读得很主动,很专心。
但是专心并不一定等于理解力—如果大家对“理解力”并没有误解的话。理解力,是比回答书本内容一些简单问题还要多一点的东西。那种有限的理解力,不过是小学生回答“这是在说什么?''之类问题的程度而已。一个读者要能够正确地回答许多更进一步的问题,才表示有更高一层的理解力,而这是速读课程所不要求的东西,也几乎没有人指导要如何回答这类的问题。
为了说得更清楚一些,用一篇文章来做例子。我们用《独立宣言》为例。你手边可能有这篇文章,不妨拿出来看看。这篇文章印出来还不到三页的篇幅。你能多快读完全文?
《独立宣言》的第二段结尾写着:“为了证明这一点,提供给这个公正的世界一些事实吧。”接下来的两页是一些“事实”。看起来有些部分似乎还蛮可疑的,不妨快一点读完。我们没有必要去深入了解杰佛逊所引述的事实到底是些什么,当然,除非你是个学者,非常在意他所写的历史环境背景如何,自然又另当别论。就算是最后一段,结尾是著名的公正的声明,几位歌者“互诵我们的生命,财富与神圣的荣耀。”这也可以快快地读过。那是一些修辞学上的华丽词藻,就只值得在修辞学上的注意力。但是,读《独立宣言》的前两段,需要的却绝不只是快速地阅读一遍。
我们怀疑有人能以超过一分钟二十个字的速度来阅读前两段文字。的确,在著名的第二段里的一些字句,如“不可剥夺的”、“权利”、“自由”、“幸福”、“同意”、“正义的力量”,值得再三玩味、推敲、沉思。要完全了解《独立宣言》的前两段,正确的读法是需要花上几天,几星期,甚至好几年的时间。
这么说来,速读的问题就出在理解力上。事实上,这里所谓的理解力是超越基础阅读层次以上的理解力,也是造成问题的根源。大多数的速读课程都没有包括这方面的指导。因此,有一点值得在这里强调的是,本书之所以想要改进的,正是这一种阅读的理解力。没有经过分析阅读,你就没法理解一本书。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分析阅读,是想要理解(或了解)一本书的基本要件。
※
检视阅读的摘要
以下简短的几句话是本章的摘要。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超快的速读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不论怎么说,阅读的速度,不论是快还是慢,只不过是阅读问题一个微小的部分而已。
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当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必须先略读一下。略读过后,你就会很清楚了。一般来说,就算你想要仔细阅读的书也要先略读一下,从基本架构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最后,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我们已经完整地讨论过第二层次的阅读—检视阅读。我们会在第四篇时再讨论同一个主题,我们会提到检视阅读在主题阅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角色。主题阅读是第四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
无论如何,你应该记住,当我们在本书第二篇讨论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时,检视阅读在那个层次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功能。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都可以当作是要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的预备动作。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作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有系统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之为粗浅的阅读—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人第二个阶段。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在开始讨论分析阅读之前,我们要暂停一下,再想一下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活动。想要读得好,一个主动、自我要求的读者,就得采取一些行动。下一章,我们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