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汉诺塔问题
在归并排序和构建二叉树中,我们都是将原问题分解为两个规模为原问题一半的子问题。然而对于汉诺塔问题,我们采用不同的分解策略。
Question
给定三根柱子,记为 A
、B
和 C
。起始状态下,柱子 A
上套着 C
上,并保持它们的原有顺序不变。在移动圆盘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规则。
- 圆盘只能从一个柱子顶部拿出,从另一个柱子顶部放入。
- 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
- 小圆盘必须时刻位于大圆盘之上。
图 12-10 汉诺塔问题示例
我们将规模为 A
移动至 C
的汉诺塔问题。
考虑基本情况
如图 12-11 所示,对于问题 A
移动至 C
即可。
图 12-11 规模为 1 问题的解
如图 12-12 所示,对于问题 B
来完成移动。
- 先将上面的小圆盘从
A
移至B
。 - 再将大圆盘从
A
移至C
。 - 最后将小圆盘从
B
移至C
。
图 12-12 规模为 2 问题的解
解决问题 B
从 A
移至 C
。其中,C
称为目标柱、B
称为缓冲柱。
子问题分解
对于问题
因为已知 A
顶部的两个圆盘看做一个整体,执行图 12-13 所示的步骤。这样三个圆盘就被顺利地从 A
移动至 C
了。
- 令
B
为目标柱、C
为缓冲柱,将两个圆盘从A
移动至B
。 - 将
A
中剩余的一个圆盘从A
直接移动至C
。 - 令
C
为目标柱、A
为缓冲柱,将两个圆盘从B
移动至C
。
图 12-13 规模为 3 问题的解
本质上看,我们将问题
至此,我们可总结出图 12-14 所示的汉诺塔问题的分治策略:将原问题
- 将
个圆盘借助C
从A
移至B
。 - 将剩余
个圆盘从A
直接移至C
。 - 将
个圆盘借助A
从B
移至C
。
对于这两个子问题
图 12-14 汉诺塔问题的分治策略
代码实现
在代码中,我们声明一个递归函数 dfs(i, src, buf, tar)
,它的作用是将柱 src
顶部的 buf
移动至目标柱 tar
。
hanota.cpp
/* 移动一个圆盘 */
void move(vector<int> &src, vector<int> &tar) {
// 从 src 顶部拿出一个圆盘
int pan = src.back();
src.pop_back();
// 将圆盘放入 tar 顶部
tar.push_back(pan);
}
/* 求解汉诺塔:问题 f(i) */
void dfs(int i, vector<int> &src, vector<int> &buf, vector<int> &tar) {
// 若 src 只剩下一个圆盘,则直接将其移到 tar
if (i == 1) {
move(src, tar);
return;
}
// 子问题 f(i-1) :将 src 顶部 i-1 个圆盘借助 tar 移到 buf
dfs(i - 1, src, tar, buf);
// 子问题 f(1) :将 src 剩余一个圆盘移到 tar
move(src, tar);
// 子问题 f(i-1) :将 buf 顶部 i-1 个圆盘借助 src 移到 tar
dfs(i - 1, buf, src, tar);
}
/* 求解汉诺塔 */
void solveHanota(vector<int> &A, vector<int> &B, vector<int> &C) {
int n = A.size();
// 将 A 顶部 n 个圆盘借助 B 移到 C
dfs(n, A, B, C);
}
如图 12-15 所示,汉诺塔问题形成一个高度为 dfs()
函数,因此时间复杂度为
图 12-15 汉诺塔问题的递归树
Quote
汉诺塔问题源自一种古老的传说故事。在古印度的一个寺庙里,僧侣们有三根高大的钻石柱子,以及
然而,即使僧侣们每秒钟移动一次,总共需要大约